對光明地產來說,過去的一年似乎不那么光明。
1月底,光明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光明地產,600708.SH)發布《2020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》(下稱業績預減公告),預計2020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為0.95億元至1.37億元,同比減少75.98%至83.35%。
這已經是公司2018年業績下滑以來,第三年營收萎靡了,且將是盈利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,光明地產預計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-6.95億元至-4.95億元,同比下降205.04%至247.48%,為近年來首次出現扣非后歸母凈利為負的情況。
縱觀公司發展歷程,在經歷2017年的高光時刻后,光明地產的業績便連年孱弱,近年甚至出現依賴收購母公司項目“輸血”的弊病,來自關聯方的非經常性損益居高不下。在此背景下,公司股價從2017年開始持續下行,截至3月24日收盤,總市值僅有55.94億元,較最高點已經腰斬。
在“三道紅線”壓頂、樓市監管持續收緊的大環境下,光明地產似乎也不再僅執著房產主業,近年來大力發展物業、物流等副業。但即使如此,公司要想重返巔峰時刻,仍是前途險阻、長路漫漫。
業績高峰后墜入深谷
資料顯示,光明地產于2015年資產重組,成為一家集房地產開發、商業運營、冷鏈物流、物業服務、建筑施工及供應鏈等為一體的公司。
此后兩年,光明地產發展迅猛,2016年和2017年的凈利增速分別高達98.15%和95.55%,但經過2017的頂峰后,凈利便一路下挫,業績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倒V走勢。

曾幾何時,光明地產還在2017年喊出“未來三年達到500億規模”的口號,一度被視為積極擴張拿地的典型之一。但三年過去了,公司2020年銷售額僅完成363億,離目標仍有不小差距。
業內人士分析認為,近年來快速崛起的黑馬不在少數,擁有較多土儲的光明地產當初也被寄予厚望,但最終仍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,可能和其自身的戰略布局有關。
據悉,光明地產主要項目都在長三角地區,但是大本營上海的項目主要分布在金山、松江、普陀等遠郊地區,市區內的項目極少,另外旗下的產品也缺乏亮點,這給后期去化造成了比較大的壓力。
2018年中的數據顯示,光明地產的土地儲備去化周期長達5.82年,而第三方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,進入土地儲備貨值TOP100的房企,平均去化周期為3.9年。
以光明地產重倉的長三角區域為例,光明地產2019年7月開盤的蘇州項目光樾華庭,共有304套房取得預售證,但“金九銀十”過去后,10月底仍有248套房源待收。
同年,在進駐成都的首個項目“光明蓉府”上,光明地產再次折戟。售樓處開盤搖號幾乎無人問津,僅有一人報名,不得不直接進入順銷狀態。之后的去化率也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,僅有37%。
一邊是持續拿地,一邊是去化乏力,回款不及時給其自身帶來沉重的資金壓力。據統計,2018年光明地產的凈負債率高達194.77%,較上一年大幅增加了61.42%。毫無疑問,高企的負債成了壓在光明地產頭上的一座大山。
糧草匱乏:新增土儲持續減少
買地、建房、賣房、回款再買地,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業務閉環,可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差池,企業經營就可能會出現問題。光明地產在賣房這一環節上的弱項,成了拖累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這從其未經審計的經營數據便可窺知一二。
2020年度,光明地產新增地產儲備面積、新開工面積以及簽約面積和金額有升有降。
具體來看,2020年1月至12月,其新增房地產儲備面積為63.16萬平方米,較上年同期下降67.12%;新開工面積為210.61萬平方米,較上年同期下降58.97%;竣工面積為263.04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50.9%;簽約面積與簽約金額分別為241.55萬平方米、362.68億元,同比增長16.60%和36.15%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第四季度,光明地產簽約面積與簽約金額分別為85.59萬平方米、126.5億元。也就是說,當季該公司所簽約面積與簽約金額分別占到全年數據的35.4%、34.9%,兩個指標占比均超過了三分之一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 搜索更多: 光明地產 |